THE PEOPLE OF MUSHAN

 

《木柵人》

 

 

善緣牽引
打開記憶木柵的匣子

 

人間故事
《木柵人》中文版後記

  柵人》(The People of Mushan─Life in a Taiwanese Village)出版於1960年的美國,作者為密蘇里新聞學院的郎教授(Dr.Howard Rusk Long),當時他擔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客座教授及中國郵報(China Post)的編輯,教學之餘,帶著相機,在研究生熊玠、黃冑的陪同之下,以8個月的時間,走訪木柵街肆,拍攝居民的生活。本書以《木柵人》為名,記錄了1950年代一個台灣鄉村人們的生活風貌,當時政大新聞系系主任謝然之為本書作序。其特點在於郎教授以社會學的角度進行觀察,超越了種族和文化的狹隘觀點,為紀實攝影開創了先河,跨越半世紀,歷久彌新。

  由於本書沒有中文版,在台灣也沒有發行,有人曾經在英國、土耳其等地發現此書。1980年代,有人自美國帶回本書,鄉親才有機會一睹本書風采。當時郎教授共拍攝了3000多張底片,挑選了其中150張的照片製作出版,本會歷經兩年多的時間,尋訪書中人物,由莊正原先生重新拍攝,在文化局》的贊助之下,歷經半個世紀,終於能夠出版中文版。同時,以該書人物柳媽媽為主角、由柯淑卿執導的紀錄片《十八姑娘柳媽媽》也已經製作完成,

特於2月17日下午2點30分於文山公民會館舉辦新書與紀錄片記者發表會,與國人分享這分跨世紀的文化成就,在此同時,為了讓更多人的了解這本書的來龍去脈、看見五十年前與五十年後的《木柵人》影像,將舉辦五場社區巡迴放映會,並作今昔《木柵人》照片展及新書義賣。

 

善緣牽引 打開記憶木柵的匣子

(木柵人中文版序)

 

林淑英

臺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理事長

 

《木柵人》攝影集的出現,打開了許多人記意的匣子,細細回顧五十年代木柵村落的生活情景;同時也在影中人熱切的對話當中,讓當年的生活景像鮮活了起來。

這本影像故事的再現,則是許多的幸運和善緣,才得以促成的。

 

•努力參與社區  循線查獲珍寶

  幸運之一是我們有機會經營全國首創的社區大學。在努力於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之後,受託為文山區公所蒐錄區史;就在蒐錄的過程中,地方鄉親提及有一本外國人拍攝木柵而付梓的英文書,當時擔任文山社大主任祕書的鄭秀娟循線查尋,發現那是一位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的教授來台灣、在政大新聞系擔任客座教授期間拍攝的照片,回美國後出版的;該校回音說圖書館只剩兩本了,但因我們如此關心社區事務,遂慷慨地送我們一本。

  接到黃色封面繪有一條龍的原版書,如獲至寶。但,書中的人物們身在何方?當年陪著郎教授走訪木柵的助理是誰呢?想一探究竟的念頭時時浮在腦海。

 

•故事感人肺腑  專題報導加溫

  就在滿腦子「尋人」的期盼當中,我們前任的促進會副理事長唐光華先生聽我述及此事時,馬上回應說這是很吸引人的故事,值得請記者寫一篇專題報導,待報導之後,看能結出什麼善緣?

  2002年7月28日,《中國時報》刊登了廖瑞宜小姐寫的「1957年木柵定格木柵人剎那化永恆」專題報導。當晚,廖小姐就和我連絡,她說她接到來自文化大學新聞系系主任鄭貞銘教授的訊息:當年政大新聞系系主任謝然之先生高齡九十多歲,目前住在美國…。鄭教授給了我們地址,我連夜寫信給他老人家,請他揭開許多謎底:陪龍教授的助理是黃冑和熊玠兩位先生。

 

•展讀昔日影像卷  洋溢木柵鄉土情

  得知助理們身份的同時,一群地方文史工作者也積極協助尋人;木柵文史工作室的許進財、許哲豪父子走遍木柵的大街小巷、台北市文獻會解說員聯誼會前會長吳木通老師把書籍製作成光碟,輪著到木柵各地放映,請年長者「認人」、木柵鄭明哲先生四處佈線、張義隆先生經常提供張慶望張秀卿祭祀公業座落處作為編輯會議的場所、文山社大社區專員張尤娟展現她原本的傳播專長。

  柳媽媽的出現讓編輯小組成員笑逐顏開,她就是書中風姿婉約、手提隻雞的迷人女士;此時的她像提粽子般,幫忙找出一群書中人:牧童的身材發福了、騎三輪車的張頭先生中風了、大部份影中人都兒孫滿堂了、景物改變了,一張一張圖像掠過,回憶卻像海浪般湧來。

 

  2003年盛夏,我們安排書中的人物相聚訴說從前,在弘毅樓五樓會議室中,打開記憶的匣子,滿室洋溢木柵情。吳木通老師說:「早來晚來,從今起,我們都是文山木柵人,郎教授在許久前就幫我們舖排好了。

 

  這本書的出版,就是在濃濃鄉誼的互助之中,將近半世紀前,以常民生活為素材的社區傳播、小小庄頭的好所在的風華再現。請大家「展讀昔日影像卷  洋溢木柵鄉土情」的時候,齊心感謝各方的善緣牽引。

 

(上圖為英文版封面﹔下圖為新版木柵人封面)

 

◎《木柵人》中文版新書原價480,與《十八姑娘柳媽媽》DVD合購特惠價450元。
 DVD目前已經售罄,木柵人依書仍以特惠價450出售。

◎購買處:文山社大、政大書城政大店、誠品。亦可直接劃撥至文山社大。

◎劃撥購買請外加100元郵資(將以掛號寄出),並於劃撥通訊欄註明,購買木柵人新書、收件人姓名與寄件地址,約十個工作天可收到書。(劃撥帳號:19353781 戶名:社團法人臺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

 

人間故事─《木柵人》中文版後記

文/張尤娟

  還記得雲門舞集的「家族合唱」嗎?偌大的舞台懸掛著巨幅的家族合照,舞者以舞蹈來詮釋所謂的「家族」,在排練這齣舞碼之前,林懷民特別要求年輕的舞者必須先回去了解自己家族的歷史,關於《木柵人》,就像去了解一段我你所陌生的家族歷史,一段發生於民國四十六年、四十七年間的人間故事,而這段人間故事仍在繼續……

90歲的謝然之送300元美金紅包
  出版《木柵人》最高興的莫過於前政大新聞系系主任謝然之、也就是當年為《木柵人》寫序的作者。透過他,我們得知當年陪著郎教授拍照的政大學生是黃冑和熊玠,後來雖然沒有找到他們兩位,不過,老先生非常關心《木柵人》的出版時程,一直和淑英老師保持聯絡。書出版之後,特別寄兩本給他,遠在美國的謝然之收到書後,十分高興,回寄了一分大禮─100美金紅包給淑英老師,淑英老師代表老先生將紅包捐贈給學校,謝然之在信上說,他非常感動文山社大為這本書做了這麼多的事情,還建議我們要到海外宣揚社大的理念,讓更多的僑胞知道社區大學。

難得一見的文化事件
  《木柵人》的出版特別要感謝台北市文化局的贊助,2月17日新書發表會當天,文化局副局長李斌特別到場致意,他說,文化是建立在凝聚在生活與心靈的關係上,他肯定社大所做努力,同時也期許社大能推動更多文化傳承的系列作品。
  發表會之後,各大報如中國時報、民生報、自由時報、聯合報、台灣立報、小世界、英文中國郵報(China Post)都用三分之一至半個版的版面作報導,新聞局對外發行的英文官方報台灣紀事報(Taiwan Journal)以整個版面作報導,對台灣社會而言,這是一樁難得一見的文化事件。
  除了書籍的出版之外,學校還特別拍攝了一支《18姑娘柳媽媽》紀錄片。這支紀錄片片長77分鐘,從提案到拍攝、剪輯完成大約花了半年的時間,相當匆促。片子完成之後導演柯淑卿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支片子,和主任蔡傳暉商量的結果,決定由學校發片,並且藉由《木柵人》新書發表會的同時,舉辦社區放映會。放映會一共舉辦五場,分別在木柵國中、樟新公園、萬芳區民活動中心、政治大學和景新圖書館,,淑英老師擔任全場主持人,導演柯淑卿、主角柳媽媽每場到, 每一場的觀眾屬性不同,卻回報以同樣的熱情,平均每場都有四、五十人,在政大放映時,更多達百人。
  當初想拍攝紀錄片的原因,是為了想把尋人的過程一一紀錄,《木柵人》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題材,尤其是找到了書中的人物,請他們現身說法來談談當年的故事,是最好不過了。這件事原本請史威幫忙,他很阿莎力的答應,並且幫忙拍攝剪出一支5分鐘的示範帶,等到正式向文化局提案之後,改成了柯淑卿。柯淑卿是非常有名的編導,臨時加入這項拍攝工作,對她來說,是十分吃力的,所幸主角柳媽媽的故事相當精彩,成就了這支紀錄片。然而,對於當初的提案人─對我而言,是希望能夠串連這些《木柵人》的故事。後來,中天電視台「中天書坊」節目,要拍攝《木柵人》,經由柳媽媽的幫忙聯絡,一口氣拍了十個人,有張太太、馮太太、柳媽媽、阿寶、阿發、阿發的母親、豬肉林、新來、做麵線的張添財夫婦、長腳王等,令人意外的是,這些人在鏡頭前面,竟然如此自然,侃侃而談,這何嘗不是一支有著木柵人共同記憶的記錄片!學校雖然出版《木柵人》中文版及《18姑娘柳媽媽》紀錄片,但不意味學校擁有這些人、這些故事的版權,因此,我們歡迎有興趣的人,繼續拍攝與報導。

回響
  《木柵人》出版了之後,獲得許多回響,智庫文化發行人華先生打電話來說,他是老政大人,希望能夠發行該書,《經典》、《講義》雜誌紛紛圖文轉載該書,東森電視台〈大生活家〉節目、中天電視台〈中天書坊〉都作了專題報導。柳媽媽說,今年5月間她到大陸去玩,同團的台商告訴她,曾經看過大陸版的聯合報刊載她抓雞的照片,柳媽媽自己都感到很意外。為了能讓更多的看到《木柵人》,全台北市的市立圖書館分館,都一一贈閱,接下來,就是讓文山區的國中小學圖書館也都能夠擁有該書。有趣的是,木柵國小邱智慧老師所帶領的五年級資優班,用《木柵人》做為主題教學研究活動,最近接到他們的報告,這些同學研究的時代可能是他們阿公那個時代,連「半塊錢可以買一碗牛肉麵」都被他們調查出來了,原成果令人驚喜。本誠品書店是極少接受單獨的出版商,但是看過《木柵人》樣書之後,決定進書;擅長攝影的紀錄片教師林端鴻,介紹他常去的攝影專業書店─台灣國際視覺藝術社,該書店欣然同意進書。93年第1期史威開設的「看見文山─文山紀錄片製作」課,學員亦以《木柵人》攝影集裡的圖片做為題材來拍攝,如「景美溪洗衣婦」、「文山褒歌」、「木柵國小百年」、「輕便車路」等,今年6、7月間,新開幕的社教館文山分館亦展出《木柵人》影像。

故事未完
  《木柵人》的故事未完,這場人間故事,演出的場景並非在舞台上,而是真實的人生、真實的生活,現在你我也參與其中。七十年代對台灣社會相當有影響力的《人間雜誌》,有記者訪問雜誌創辦人陳映真,問他創辦雜誌的感想,陳映真回答說:「我們總是在受訪者前面被教育。」當年林懷民要求年輕的舞者回去了解自己的家族歷史而能舞出「家族合唱」,今天,年輕一代了解民國四、五十年代的木柵,《木柵人》是最好的教材。當年郎教授為我們留下許多珍貴的影像,而我們這一代,要為下一代留下些什些呢?

 

《十八姑娘柳媽媽》導演柯淑卿簡介:編劇、自由作家,實踐家專社工科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紀錄片製作人,出版《一隻蝴蝶飛過》及編劇作品十多部。

作品:1990 紀錄片【阿海和他的四個工人】 編劇、企劃、製作人。
   1991 紀錄片【美麗在唱歌】編劇、企劃、製作人。
   1992 紀錄片【阿豐阿燕的孔雀地】編劇、企劃、製作人。
   1994 16MM短片【傳家寶】導演。
   1996 商業劇情長片【春花夢露】編劇、企劃、製作人。
   1997 商業劇情長片【美麗在唱歌】製作人。
   1998 商業劇情長片【放浪人生】企劃。電視90分鐘單元劇【青水嬸回家】導演、編劇。
   1999 商業劇情長片【天馬茶房】編劇。

平面攝影莊正原簡介:曾任TVBS週刊攝影、大地地理雜誌攝影召集人、現任ToGo雜誌攝影主任、文山社區大學〈攝影入門〉講師。作品曾獲雜誌攝影金鼎獎、台北攝影節報導攝影首獎。

郎豪華Howard Rusk Long,出生、成長、受教於密蘇里,曾於1953起擔任位於Carbondale的南伊利諾大學新聞系系主任。在此之前,從1940-1950年間,他任教於哥倫比亞的密蘇里大學新聞系;並且在1941-1949年間擔任密蘇里出版協會的幹事。他在新聞領域上的專業—社區報紙和公共議題—正是他對於農村社會學的專業興趣的表現。

  郎教授於1957-1958年間,在史墨法案的授權下,透過美國國務院的安排,來到自由中國的台北,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的客座教授。位於Long上課途中的木柵鄉,再度重燃他多年來以攝影記敘社區故事的熱情。《木柵人文》就在這樣的動機,以及大學學生黃喬的協助下完成了。